小寒,太阳到达黄经285°,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。小寒之后,我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就是俗话说的“冷在三九”的三九天。而此时,即便天气寒冷,但还未到达极点,故称“小寒”。
N o .1
小 寒 节 气
小寒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,土壤冻结,河流封冻,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,天气寒冷,人们叫做“数九寒天”。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,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。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。小寒时是干冷,而雨水后是湿冷。
小寒“三候”:一侯“雁北乡”。小寒节气的时候北边阳气开始逐渐显现,而大雁是一种随阴阳迁徙的候鸟,此时大雁便开始北归,不过还不是达到最北的地方。
二候“鹊始巢”。顾名思义是喜鹊开始筑巢。一般喜鹊筑巢就是要开始繁衍后代了,不过这个时候还只是准备期,等巢筑好,春季到来之际便开始养育后代。
三候“雉始雊”。雉是一种长得像鸡的鸟,人们也将其叫作“野鸡”,雊在这里指的是求偶的鸣叫。野鸡是一种阳鸟,感受到阳气开始发出求偶的叫声。
N o . 2
小 寒 养 生
◎起居与运动
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晚起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,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,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。同时,尽量减少晚间外出活动次数,以免伤阳。
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”这个民间谚语,就在讲冬季运动的重要性。当然了,小寒节气天地严寒,更应适量运动,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、跳绳、踢毽子等运动方式,但运动时注意不要大汗淋漓,以免使阳气外泄。
◎饮食与进补
俗话说:“小寒大寒,冷成冰团”,已进入数九寒天的小寒,最适宜进补了,饮食上要以各种“补”为主,正所谓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疾病。”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在这个时节进行进补。小寒饮食首推以温补食物、滋补品为主,尤其要重视“补肾防寒”。中医认为,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肾藏精,主生长、发育和生殖。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,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,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。羊肉是小寒节气温补的首选食物。冬季常吃羊肉,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,抵御寒冷,而且对一般风寒咳嗽、慢性气管炎、虚寒哮喘、肾亏阳痿等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。
除了多吃羊肉以外,还可多食用党参、黄芪、何首乌、当归等补气补血、滋补肝肾的药膳。小寒节气补肾还应注意时间。中医认为,中医养生不仅有季节区别,而且还有时辰区别。酉时,即下午5时至7时是肾经当令,此时补肾可达到较佳效果。因此,食用羊肉或其他药膳可选在晚餐时间。
补阴针对阴虚体质,如夜间盗汗、午后低热、两颊潮红、手足心热、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,宜用冬虫夏草、白参、沙参、天冬、鳖甲、龟板、白木耳等。补阳针对阳虚体质,如手足冰凉、怕冷、腰酸、性机能低下等体征,可选用鹿茸、杜仲、肉苁蓉、巴戟等。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、石斛、沙参、玉竹、芡实之类,配伍肉禽煲、炖汤水进补。
◎衣着保暖
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,此时着衣应以保暖为第一要务。尤其是头颈、背、手脚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。因为头颈部接近心脏,血流量大,向外发散热量多。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。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,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。而手、脚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较少,表面脂肪很薄,是皮温最低的部位。所以,小寒时节最好戴上帽子、手套,扎上围巾等进行保暖。同时,也要避免衣物过短,特别是易受凉体质的人,可多穿长款衣物保护腹腰部,多穿长裤长袜避免脚踝受凉。
◎情志养生
小寒时节寒风凛冽,易扰乱人体阳气,使人萎靡不振。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冬天日照减少,易引发抑郁症,使人情绪低落,郁郁寡欢,懒得动弹。因此,为了避免以上情况,在阳光较好的时候,我们尽量到外面多晒太阳,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,并注意动静结合。动可健身,静可养神,体健神旺,可一扫暮气,振奋精神。
N o .3
当 燕 窝 遇 上 寒 冷 的 冬 天
冬天吃燕窝的滋补效果是最好的,早知早受益!冬季吃燕窝可以增强抵抗力,不容易感冒。燕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,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细胞,并且含有很多矿物质。吃燕窝可以增强抵抗力。
冬天吃燕窝可以滋养皮肤,使皮肤充满水分,更有弹性。燕窝是女孩的护肤产品。吃燕窝可以使皮肤紧致,并且可以使皮肤更嫩,更有光泽。此外,燕窝可以防止黑色素在皮肤上的积聚,从而可以提亮皮肤并滋润皮肤。
冬天吃燕窝可以驱寒和散暖。吃燕窝就像吃果冻一样,口感细腻滑爽,特别好。冬季天气太冷,吃燕窝可以改善我们的心肺功能。促进血液循环,使身体自然发热,不会感到那么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