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年——大年之序曲、春节之开端,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,意味着大家开始准备年货、扫尘、祭灶等,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,正所谓新年要有新气象,表达了大家一种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由于各地风俗不同, “小年”的日子也略有不同。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,小年“官三民四船五”,也就是说,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其实,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,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,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,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。而南方大部分地区,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。
小年习俗多,除旧迎新忙
祭灶
祭灶,也叫“送灶神”,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。民间祭灶,源于古人拜火习俗。《释名》:“灶。造也,创食物也。”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,管理饮食,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,以降福祸。宋代范大成所作的《祭灶诗》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……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分。”
祭灶,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,除了供奉糖瓜、糕点,还要换灶神画像。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,家家户户也都要"请"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。民间传说,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,让玉皇大帝赏罚。因此送灶时,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、清水、料豆、秣草;其中,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。另外,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,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,那天还得有“接灶”、“接神”的仪式。
腊月二十四,扫房子: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,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“迎春日”,也叫“扫尘日”。“扫尘”就是年终大扫除,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,清理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,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。民俗专家介绍,北方称“扫尘”,南方叫“掸尘”,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,将不顺、不快一并清扫干净,扫地出门,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剪窗花、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,可以剪出各种美好寓意的动、植物,如喜鹊登梅、燕穿桃柳、孔雀戏牡丹、狮子滚绣球、三羊(阳)开泰、二龙戏珠、鹿鹤桐椿(六合同春)、莲(连)年有鱼(馀)、鸳鸯戏水等。
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。春节时,民间讲究有神必贴,每门必贴,每物必贴。神灵前、大门上、井口、牲畜圈、面粮仓,处处需要贴春联,内容丰富,妙语连珠。
大人、小孩都要洗浴、理发。民间有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的说法。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。民间传有“腊月二十七,婆姨汝子都洗脚。一个不洗脚,流脓害水七个月”的俗语。
海参水饺滋补小年夜
过小年迎大年!在辞旧迎新、各种忙碌的小年里,除了吃灶糖、糕点,还可以来点美味的饺子,比如海参水饺,“擦窗扫地净灶膛,海参水饺敬灶王”, 小年夜吃饺子,取意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,美味饺子端端正正摆上供台,祈求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坏话。民间有“好吃不过饺子”的俗语,每逢新春佳节,饺子更是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,一锅热气腾腾的海参水饺一起见证家人亲朋的幸福团圆,带给大家更多的健康滋补。
海参营养丰富,四季皆宜进补
海参,味甘咸,补肾,益精髓,摄小便,壮阳疗痿,其性温补,足敌人参,故名海参。海参是非常难得的“阴阳双补”食品,既能滋阴又能补阳。因其富含蛋白质、矿物质、维生素等50多种天然珍贵活性物质,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进补首选,适宜四季食用。长期食用可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,具有抗疲劳延缓衰老、抗癌防癌抗病毒、生血补血、益智健脑、修补组织等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