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NEW CENTERE

金鼠贺岁,朗泉与您一起迎新纳福

发布时间: 2020-02-02

时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,但动摇不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。春节历史悠久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春节天南地北的游子回乡省亲,千家万户其乐融融。

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,以除旧布新、拜神祭祖、驱邪攘灾、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,各地均会举行各种贺岁活动。在传承发展中,春节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,比如贴春联、换新衣、压岁钱、拜年、舞龙舞狮、庙会、赏花灯等等。

 

春联纳吉

 

“千家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自五代时期后蜀天子孟昶撰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一联后,过年贴春联迎福纳吉便成为春节的传统习俗。到了乾隆年间,国家文教昌盛,翰林学士们用吉祥语写成春联,词藻瑰丽典雅,为之后历代沿用。

 

新衣迎春

 

家里的长辈,对新年“换新衣”印象深刻。新衣迎春并不仅仅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节日习俗,也是皇家新年习俗之一。古代,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,天子戴吉服冠,穿黄色龙袍,外罩貂皮端罩,着春绸棉套裤,白布棉袜,足蹬羊皮皂靴。朝中仪式结束后,天子需要换装,着另一套龙袍、冠冕去拜见宫中太后,以示孝悌。

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新春氛围的完成,还少不了添置新衣。红色是新春代表色,明朗温暖的专“鼠”红,温暖幸运红的新春祝福,让事业、健康运都能持续升温,红运一整年。

 

拜年

 

拜年是春节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“拜年”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

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,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,而正月初五以后、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。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,民间有谚语:有心拜年十五不晚 

 

春节餐饮养生

 

春节是人们饮食聚餐的高峰期,若能适度享受美食,那是一种生活乐趣。然而如果在美食的诱惑面前,胡吃海喝,那可就累垮了咱的脾胃,所以春节饮食禁忌尤为重要。

 

第一、忌暴饮暴食

 

春节期间,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各式各样的美食,容易导致暴饮暴食。传统中医认为,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,暴饮暴食的直接危害就是加重肠胃负担,损害胃肠道功能,轻则出现胃部胀满、不思饮食,重则导致消化不良、肥胖、急性胰腺炎、胃病等病状。特别是老年人,暴饮暴食后,胃肠负担加重,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,心脑等重要器官相对缺血,容易诱发心绞痛。温馨提示,美食面前,不要暴饮暴食,八分饱才是最好的状态。

 

第二、忌油荤

 

春节的餐桌菜肴丰盛,常常以鱼肉大餐为主。过多摄入大鱼大肉,会加重胆囊、胰腺等消化器官的负担,容易诱发胆囊炎、胰腺炎,且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增加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。中医理论有“肥者令人内热”之言,且自古以来,传统中医始终提倡清淡饮食,荤素均衡。因此,春节的菜谱应合理搭配,饮食注意多样化,荤素合宜,让身体也过一个轻松好年。要是不注意还是吃多了油腻大餐,怎么办呢?可以用山楂泡水作茶饮,祛祛油脂、解解腻。

 

第三、忌大量饮酒

 

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,阖家欢聚,走亲访友,就更少不了把酒言欢之乐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酒,天之美禄也。面曲之酒,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;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痰动火。”酗酒、醉酒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,轻则颜面潮红、口齿不清、视线模糊、步态不稳,重则对肝脏、大脑、胃、肾等各器官都有一定的损害。所以春节的饭桌上,应适量饮酒,有所节制,做到为健康而干杯。

 

第四、忌不吃主食

 

春节的餐桌上,很多人只顾着吃菜喝酒,直到酒足菜饱之后,才想起来是不是要上碗米饭、来份主食。或者干脆就忽略主食,仅已酒菜果腹。其实,传统中医一直认为,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。在饮食养生中,始终将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,因为五谷是入脾经的,而脾为后天之本,堪称健康之源。因此,在春节的宴席上,要记得给主食留出一定的空间,避免无限量地吃菜。要知道,一碗米饭、一份面条或是一碗粥,方能更好地呵护脾胃、助力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