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大如年
冬至,斗指子,太阳黄经达270°,于每年公历12月21-23日交节。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是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;冬至过后,北半球夜渐短,昼渐长,但仍阻止不了气温的大幅下降,冬季已全面进入寒冷时节。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: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
冬至,又称冬节、亚岁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古人对冬至很重视,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古人称冬至为“亚岁”,其重要性仅次于“过年”, 又称冬至为“小年”,即年关将近的意思。在我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、吃汤圆等习俗;北方地区则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,因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民间流传着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谚。除此之外还有喝羊肉汤、吃年糕等相关民俗。
冬至时节,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开始萌发,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也是夏病冬防、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。冬季闭藏,万物休整,深藏于内,因此养生要遵循“冬藏”之道,做到御寒保暖、温补肝肾,滋阴补阳。
01
避寒保暖,藏阳护阳
冬季阳气藏得好,春天来了人体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,此时要先避寒保暖,以护阳藏阳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◆寒为阴邪,最伤阳气。头为诸阳之会,心为阳中之阳。冬至时节,人体的阳气太弱,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,外出时要戴好围巾、手套,捂好背、腹和足底,避免风寒的侵袭。
◆遵循冬三月“早卧晚起”的原则,不熬夜,以避免早晚极寒气温伤阳。特别是年老体弱者,不要太早出门,天气暖和时出来晒晒太阳,补充阳气,晚上睡前用热水泡泡脚,促进血液循环,排掉身体里的风寒。
◆天气严寒更要注意心脑血管问题。少生气,生气会伤阴耗气,还会鼓舞肝气,不利于“藏阳”,同时要避免情绪的过分波动,给心脑血管造成负担,增加发病风险 。
◆ 中医认为,大量排汗也会耗费大量精气。因此,我们应顺应天时,注意养藏,不宜剧烈运动或大量出汗。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、敲打健身球等运动量小的活动,是不错的选择。
◆饮食上以温热为主,切忌暴饮暴食,同时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,还应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,比如畜禽肉、鱼肉和鸡蛋等;饭前喝碗热粥、热汤、杂粮粥、蔬菜汤等,保暖的同时能帮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。
02
补肾补阳,滋阴养阴
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,而肾主封藏,是收纳阳气的关键,因此,在阳气最弱的冬至时节,补肾阳是养生的关键。饮食上可适当进食羊肉、牛肉等温性的肉类,有补阳益肾的功效。如 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既能补气补血、又能温补肾阳;“冬虫夏草羊肉汤”也是冬季养生滋补的好汤品,冬虫夏草是一剂阴阳双补的滋补药材,能够补肾益肺、止血化痰、提高身体免疫力,羊肉具有益气补虚、温中暖下、补肾壮阳、生肌健力等功效,两者一起炖煮能够温补肝肾,益精壮阳,对于肝肾两虚、肾阳不足具有很好的调理功效。
除此之外,日常饮食还可多吃黑豆、黑米、黑芝麻、紫甘蓝、紫薯、蓝莓等紫黑色食物。养生滋补上,性温味咸的海参是首选,其凭借丰富的蛋白质、钙、钾、锌等活性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,而颇受人们欢迎,海参具有补肾益精、滋阴健阳,补血润燥等多种功效,海参蒸蛋、海参面、海参炖汤等美食,操作简便,美味更营养。
中医讲究阴阳平衡,阴阳是能相互转化的。因此冬至养生除了要补肾补阳之外,还要注重滋阴养阴。在食用羊肉、牛肉等温补食物时,可配枸杞、马蹄、甘蔗等同食,具有一定的养阴功效。冬至寒冷干燥,容易导致鼻咽干燥、皮肤缺水,易上火,特别是阴虚火旺、常熬夜的人,更易耗损阴津,更要注重滋阴养阴,可适当吃些生地、熟地、阿胶、沙参、玉竹等常见的养阴好物;除此之外,还可食用荸荠、藕、萝卜、白菜、猕猴桃、柚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。
冬已深,春就不远。
在这寒霜交替、阴阳转化之际,最重要的是防风寒、滋阴去燥、补肝肾,做好了这个功课,健康美好的理想生活定会在新的一年里如约而至!